港强 产旺 城盛
港强 产旺 城盛
港强 产旺 城盛一年中蚊子密度峰值又到来(dàolái)了
耳边时不时(shíbùshí)传来“嗡嗡嗡”的声音
一不小心就会(huì)被它“偷袭”
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一群职业(zhíyè)“养蚊人”
他们到野外采集虫卵,捉回(zhuōhuí)蚊子幼虫
精心养起来(yǎngqǐlái),培育成蚊
他们都会养数千只蚊子(wénzi)
几年(jǐnián)下来,已经养了几万只
开展蚊虫抗药性监测(jiāncè)实验
从而选出(xuǎnchū)合适的杀虫剂
更好(gènghǎo)地预防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
“全副武装(quánfùwǔzhuāng)”去捉水里的幼虫
一边捉(zhuō)一边被“偷袭”
前几天刚下完雨,气温升高,天气闷热。下午3时30分,金榜(jīnbǎng)山紫竹林寺的停车场里,一群人(rén)“全副武装”↓↓
他们(tāmen)穿着防晒衣,戴上(dàishàng)袖套、手套、口罩,事先往身上喷了防蚊液,或者抹了清凉油。他们提着三只红色塑料桶,桶里装着漏勺、水枪、吸管等工具。他们是来(lái)捉蚊子的。
一群人“全副武装(quánfùwǔzhuāng)”捉蚊子。
“哇!这里的蚊子(wénzi)超级多!”寺(sì)内的台阶边有一排小盆栽,托盘里都是(shì)污水,肉眼可见数十只三四毫米长的黑色小虫在水里游动。市疾控中心消毒病媒处技师蔡春香说,这就是蚊子的幼虫,也称(chēng)孑孓( jié jué)。
蚊子的幼虫,也(yě)称孑孓。
他们此行的目标就是捉水里的蚊子幼虫,因为成蚊(chéngwén)太难捉了。
市疾控中心(jíkòngzhōngxīn)消毒病媒处主管医师伍思翰说,蚊子的一生要经过卵、幼虫、蛹(yǒng)、成虫四个阶段,其中前三个阶段都在水中度过,到羽化(yǔhuà)成会飞的成蚊时,才离开(líkāi)水。从卵到蛹蜕变的过程中,蚊子幼虫要经历4次(cì)蜕皮发育,慢慢变大。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片,就是幼虫的“口粮”。
当天的“捉(zhuō)蚊大队”有七个人,主要是市疾控中心和思明区(sīmíngqū)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。见幼虫很多,其中一人干脆搬开盆栽,把托盘里的脏水全部倒进(jìn)水桶里。
一旁的盆里和小玻璃缸里有更(gèng)多幼虫。“可以啊,还挺大的!”“捉蚊大队”中有人感叹,语气中带着(zhe)兴奋,全然不顾在耳边(ěrbiān)和脚边乱飞、想伺机叮咬一口的蚊子。
没过多久,还是(háishì)有人(yǒurén)中招了。有人没戴手套,手腕和小拇指不知道什么时候被蚊子叮咬了,起了红疙瘩。不久,“全副武装”的另一人,两侧耳后(ěrhòu)都被蚊子“偷袭”,红了一片。
收集瓶瓶罐罐里(lǐ)的积水
伍思翰说,他们捉的是白纹伊蚊,就是俗称(súchēng)的“花蚊子(wénzi)”。这种蚊子咬人凶猛(xiōngměng),是传播登革热、寨卡病毒的元凶,把它们捉回去,是为了做抗药性实验。
“捉蚊大队”发现一个种着睡莲的缸里(lǐ),水已发黑,水中有许多蚊子幼虫。“里面可能(kěnéng)有虫卵,但这水太黑了,分辨不出是什么蚊种,得带回去鉴定。”蔡春香把发黑的水全部倒(dào)进水桶里。她说,蚊子的虫卵也是黑色(hēisè)的,一般沉在水底,而蛹就像一个个“小逗号(dòuhào)”,没有幼虫那么活泼,也不用吃东西。
如果水太多,他们就拿来漏斗,滤掉其中多余的水。暂时看不出来水里是否有幼虫的,他们就用吸(xī)管吸出底部的水,在吸管里观察(guānchá)。
伍思翰说,白纹伊蚊特别喜欢(xǐhuān)把卵产在这些小型容器的(de)积水中,比如水培植物容器、绿化带上的瓶瓶罐罐、废旧(fèijiù)轮胎等,都是它们最喜欢产卵的地方。
“捉蚊大队”一行人在(zài)花盆托盘里寻找蚊子幼虫。
翻完寺内的小盆栽,“捉蚊大队(dàduì)”又开始寻找路边的水培植物盆栽。他们一路找到附近的一个小区,在一栋(yīdòng)老房子后面发现好几个装着(zhuāngzhe)水的罐子,其中一个缸里长满了白色的蝇蛆和蚊子幼虫。
“这水要不要?”“捉(zhuō)蚊大队”中有人问道,不过大家最后(zuìhòu)还是决定放弃,因为里面有太多蝇蛆。蔡春香顺手把这缸水倒掉,还跟随后开门出来的(de)房东解释:“等水干了,水里的蝇蛆和蚊子幼虫就会死去。”蔡春香说,在捉蚊子的过程中,他们常常顺手处理这样(zhèyàng)的事。
无需特意照料不用太多(duō)饲料
偶尔(ǒuěr)会出现“弱肉强食”
当天收获颇丰。两个塑料小桶里都装了半桶(bàntǒng)的黑水,里面是蚊子的卵和幼虫。伍思翰粗略估计,数量得有几百只,“先(xiān)养起来,如果(rúguǒ)不够再去捉”。
捉来的(de)蚊子幼虫被带回市疾控中心的实验室,分装在四个白色的方形小盆里。静置一个(yígè)晚上(wǎnshàng)后,第二天就要换上干净的水。但在换水前,伍思翰和蔡春香还要用吸管把已经变成蛹的吸出来,放进烧杯中。这些蛹马上可以(kěyǐ)用来做实验。
蔡春香用吸管分离蚊子(wénzi)的幼虫和蛹。
他们开始养蚊子(wénzi),往水里撒入饲料,比如喂(wèi)小白鼠的饲料或者鱼饲料。将指甲盖大小的饲料撒入盆中,饲料就会一天天变少(shǎo)。伍思翰说,蚊子挺好养的,不需要特意照料,也不用喂太多(duō),两三天换一次水就可以。
蚊子幼虫在水里各自生长,偶尔也(yě)会出现“弱肉强食”的情况。
蔡春香说,有一次,她(tā)发现自己养的蚊子越来越少,有的还死(sǐ)掉了,死掉的蚊子幼虫(yòuchóng)从尾部断开,像是被什么吃掉了一半。她仔细观察,才发现罪魁祸首是另一种蚊子的幼虫,它们比白纹伊蚊(yīwén)的幼虫更大只、更凶猛。
起初,蔡春香(càichūnxiāng)也不知道这些捣乱的是什么蚊子,还想“灭口”。不过,最后她把它们(tāmen)分离开来,直到养成飞蚊后找专家鉴定,才发现是褐尾库蚊——就是喜欢在夜间出没、会吸血的一种(yīzhǒng)“家蚊”。
对大多数人来说,蚊子(wénzi)可是个烦人的家伙。但对蔡春香(càichūnxiāng)来说,蚊子有时候也显得“可爱(kěài)”——看到自己养得“白白胖胖”的蚊子,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。
蚊虫(wénchóng)饲养笼外面罩着蚊帐
幼虫变成蛹后,离羽化成飞蚊(wén)也就一两天。伍思翰和蔡春香得赶紧把它们转移到有水的(de)烧杯中,再把烧杯放进一个(gè)蚊虫饲养笼里,外面罩着特制的蚊帐。用吸管吸蛹是个细活,有时候一吸(yīxī)一个小时,有时候要吸上半天。
这一个个“小逗号”,不久后就会变成(biànchéng)飞蚊,两三百只蚊子就在蚊帐中成长、交配(jiāopèi)、产卵……等到成蚊快产卵时,他们会在蚊帐中再次放入有滤纸的(de)烧杯,雌蚊就会攀附在半湿润的滤纸上产卵。卵慢慢变成幼虫,然后再发育成飞(chéngfēi)蚊,这就是它们孵化出的F1代。
伍思翰说,蚊子的(de)卵生命力很强,白纹伊蚊的卵可以在滤纸上“蛰伏”2个(gè)月(yuè)至3个月,一接触水又能长成幼虫。因此,为了实验的一致性,伍思翰和同事要收集到足够多的卵后,才开始培育。
伍思翰说,养蚊子的时间比较长,有时候要一两个月,但做实验只需要两三天。当成蚊数量(shùliàng)足够多时(duōshí),他们就可以准备做实验了。
蚊子幼虫羽化成蚊后,被(bèi)用来开展抗药性监测实验。
每年需要约(yuē)2500只蚊子
蚊帐里密密麻麻的成蚊,他们得用吸蚊管(wénguǎn)把雌蚊一只(yīzhī)(zhǐ)只吸出来,吹到放有药膜的筒中,一个筒放25至30只,放置一个小时,以便它们全部与药物充分接触。
一个小时后,他们会打开连接两个筒的挡板,用嘴把(bǎ)沾了药物的蚊子吹到另一个没有药膜的筒中。伍思翰说(shuō),吹的力气不能过大,否则(fǒuzé)蚊子会被吹死,但也不能太轻,否则蚊子就无法进入另一个筒中。
这些(zhèxiē)蚊子被吹进没有药膜的筒中后,会在里面待足24小时。工作人员会观察它们的死亡率,这个(zhègè)实验叫蚊虫抗药性监测(jiāncè)实验——通过实验筛选蚊子敏感的药剂,同时寻找蚊子抗药性增强后的备选药剂,找到能更好克制(kèzhì)蚊虫的药剂。
一种药剂要重复5组实验(shíyàn),每组需要近30只雌(cí)蚊。每年他们需要做5至7种成蚊药剂的监测实验,3种幼虫药剂的监测实验,还要有实验对照组。伍思翰说,每年做实验时,需要约(yuē)2500只蚊子。
2018年,厦门在全省率先开展蚊子(wénzi)的抗药性实验。至今,伍思翰(wǔsīhàn)已经做了7年。每年(měinián)五六月,他们都会开展这项实验,每次历时两个多月。他说,他和同事捉回来和培育出来的蚊子,已经有好几万只。
伍思翰(左(zuǒ))已经养了7年蚊子。
伍思翰说,蚊子的(de)抗药性是(shì)不断变化的,比如拟除虫菊酯类(一种杀虫剂),刚开始蚊子的死亡率(sǐwánglǜ)是百分之七八十,现在可能只有5%,所以基本上每两年就要换一次药。
哪些人群更“招蚊(zhāowén)”?
蚊子咬人主要靠“闻(wén)”
孕妇和爱化妆的(de)易被叮咬
常有人问:蚊子是不是偏爱某种血型(xuèxíng),比如O型血?伍思翰说,事实上(shìshíshàng),蚊子咬人不挑血型,目前没有任何医学研究可以证明蚊子有选择血型和鉴别血液(xuèyè)味道的(de)(de)本事。其实蚊子咬人主要是靠“闻”的,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是蚊虫“定位”的核心信号。新陈代谢旺盛的人,如孕妇、运动后的人群,更容易被叮咬。
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刘起勇也在公开报道中表示,蚊子对温度敏感,体温(tǐwēn)较(jiào)高者,如发热(fārè)者更容易被蚊虫察觉。人们身穿深色衣物时,因(yīn)吸热和视觉对比强烈,也更容易被蚊子发现。人体散发的汗液成分,如乳酸、氨、尿酸,以及皮肤微生物群落等,都可能影响蚊子的选择(xuǎnzé)。
蔡春香还说,蚊子对气味敏感,有的人喜欢(xǐhuān)化妆,化妆品里就有各种化学成分,爱化妆的人可能更(gèng)“招蚊子”。
伍思翰(wǔsīhàn)说,白纹伊蚊喜欢户外,一般(yìbān)上午8点到10点和傍晚4点到6点,特别活跃。市民要去户外,可尽量(jǐnliàng)避开这些时段。此外,白纹伊蚊还有一大特点:喜欢追着人咬,如果一次没吃饱,还会找机会继续咬。也许你身上的好几个疙瘩,都是(shì)同一只蚊子的“杰作”。
我们在家里看到的蚊子,与白纹伊蚊不同,它们叫库蚊。翅膀比较大,没什么斑点,体色多呈淡褐色(dànhèsè)。它们最喜爱在夜间活动,全世界都有它们的身影,分支(fēnzhī)达到800多种,位列世界第二大属(dàshǔ)。
家里防蚊,可以点蚊香,使用纱窗、纱门、蚊帐(wénzhàng)等。若要外出,最好穿浅色长衣长裤,喷(pēn)上驱蚊花露水。
雌蚊子咬起人来,一点都不含糊。它们在“进餐”时,会释放(shìfàng)唾液。当蚊子的(de)唾液进入人体后,会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,使局部皮肤血管扩张、通透性增加,就会出现皮肤发红(fāhóng)、局部长包的情况。
伍思翰说(shuō),赶紧用肥皂水、小苏打水等碱性物质清洗,可以中和(hé)蚊虫唾液中的酸性物质,防止患处肿胀起包。
记者:李小庆(lǐxiǎoqìng) 摄影:吴嘉诚
一年中蚊子密度峰值又到来(dàolái)了
耳边时不时(shíbùshí)传来“嗡嗡嗡”的声音
一不小心就会(huì)被它“偷袭”
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一群职业(zhíyè)“养蚊人”
他们到野外采集虫卵,捉回(zhuōhuí)蚊子幼虫
精心养起来(yǎngqǐlái),培育成蚊
他们都会养数千只蚊子(wénzi)
几年(jǐnián)下来,已经养了几万只
开展蚊虫抗药性监测(jiāncè)实验
从而选出(xuǎnchū)合适的杀虫剂
更好(gènghǎo)地预防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
“全副武装(quánfùwǔzhuāng)”去捉水里的幼虫
一边捉(zhuō)一边被“偷袭”
前几天刚下完雨,气温升高,天气闷热。下午3时30分,金榜(jīnbǎng)山紫竹林寺的停车场里,一群人(rén)“全副武装”↓↓
他们(tāmen)穿着防晒衣,戴上(dàishàng)袖套、手套、口罩,事先往身上喷了防蚊液,或者抹了清凉油。他们提着三只红色塑料桶,桶里装着漏勺、水枪、吸管等工具。他们是来(lái)捉蚊子的。
一群人“全副武装(quánfùwǔzhuāng)”捉蚊子。
“哇!这里的蚊子(wénzi)超级多!”寺(sì)内的台阶边有一排小盆栽,托盘里都是(shì)污水,肉眼可见数十只三四毫米长的黑色小虫在水里游动。市疾控中心消毒病媒处技师蔡春香说,这就是蚊子的幼虫,也称(chēng)孑孓( jié jué)。
蚊子的幼虫,也(yě)称孑孓。
他们此行的目标就是捉水里的蚊子幼虫,因为成蚊(chéngwén)太难捉了。
市疾控中心(jíkòngzhōngxīn)消毒病媒处主管医师伍思翰说,蚊子的一生要经过卵、幼虫、蛹(yǒng)、成虫四个阶段,其中前三个阶段都在水中度过,到羽化(yǔhuà)成会飞的成蚊时,才离开(líkāi)水。从卵到蛹蜕变的过程中,蚊子幼虫要经历4次(cì)蜕皮发育,慢慢变大。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片,就是幼虫的“口粮”。
当天的“捉(zhuō)蚊大队”有七个人,主要是市疾控中心和思明区(sīmíngqū)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。见幼虫很多,其中一人干脆搬开盆栽,把托盘里的脏水全部倒进(jìn)水桶里。
一旁的盆里和小玻璃缸里有更(gèng)多幼虫。“可以啊,还挺大的!”“捉蚊大队”中有人感叹,语气中带着(zhe)兴奋,全然不顾在耳边(ěrbiān)和脚边乱飞、想伺机叮咬一口的蚊子。
没过多久,还是(háishì)有人(yǒurén)中招了。有人没戴手套,手腕和小拇指不知道什么时候被蚊子叮咬了,起了红疙瘩。不久,“全副武装”的另一人,两侧耳后(ěrhòu)都被蚊子“偷袭”,红了一片。
收集瓶瓶罐罐里(lǐ)的积水
伍思翰说,他们捉的是白纹伊蚊,就是俗称(súchēng)的“花蚊子(wénzi)”。这种蚊子咬人凶猛(xiōngměng),是传播登革热、寨卡病毒的元凶,把它们捉回去,是为了做抗药性实验。
“捉蚊大队”发现一个种着睡莲的缸里(lǐ),水已发黑,水中有许多蚊子幼虫。“里面可能(kěnéng)有虫卵,但这水太黑了,分辨不出是什么蚊种,得带回去鉴定。”蔡春香把发黑的水全部倒(dào)进水桶里。她说,蚊子的虫卵也是黑色(hēisè)的,一般沉在水底,而蛹就像一个个“小逗号(dòuhào)”,没有幼虫那么活泼,也不用吃东西。
如果水太多,他们就拿来漏斗,滤掉其中多余的水。暂时看不出来水里是否有幼虫的,他们就用吸(xī)管吸出底部的水,在吸管里观察(guānchá)。
伍思翰说,白纹伊蚊特别喜欢(xǐhuān)把卵产在这些小型容器的(de)积水中,比如水培植物容器、绿化带上的瓶瓶罐罐、废旧(fèijiù)轮胎等,都是它们最喜欢产卵的地方。
“捉蚊大队”一行人在(zài)花盆托盘里寻找蚊子幼虫。
翻完寺内的小盆栽,“捉蚊大队(dàduì)”又开始寻找路边的水培植物盆栽。他们一路找到附近的一个小区,在一栋(yīdòng)老房子后面发现好几个装着(zhuāngzhe)水的罐子,其中一个缸里长满了白色的蝇蛆和蚊子幼虫。
“这水要不要?”“捉(zhuō)蚊大队”中有人问道,不过大家最后(zuìhòu)还是决定放弃,因为里面有太多蝇蛆。蔡春香顺手把这缸水倒掉,还跟随后开门出来的(de)房东解释:“等水干了,水里的蝇蛆和蚊子幼虫就会死去。”蔡春香说,在捉蚊子的过程中,他们常常顺手处理这样(zhèyàng)的事。
无需特意照料不用太多(duō)饲料
偶尔(ǒuěr)会出现“弱肉强食”
当天收获颇丰。两个塑料小桶里都装了半桶(bàntǒng)的黑水,里面是蚊子的卵和幼虫。伍思翰粗略估计,数量得有几百只,“先(xiān)养起来,如果(rúguǒ)不够再去捉”。
捉来的(de)蚊子幼虫被带回市疾控中心的实验室,分装在四个白色的方形小盆里。静置一个(yígè)晚上(wǎnshàng)后,第二天就要换上干净的水。但在换水前,伍思翰和蔡春香还要用吸管把已经变成蛹的吸出来,放进烧杯中。这些蛹马上可以(kěyǐ)用来做实验。
蔡春香用吸管分离蚊子(wénzi)的幼虫和蛹。
他们开始养蚊子(wénzi),往水里撒入饲料,比如喂(wèi)小白鼠的饲料或者鱼饲料。将指甲盖大小的饲料撒入盆中,饲料就会一天天变少(shǎo)。伍思翰说,蚊子挺好养的,不需要特意照料,也不用喂太多(duō),两三天换一次水就可以。
蚊子幼虫在水里各自生长,偶尔也(yě)会出现“弱肉强食”的情况。
蔡春香说,有一次,她(tā)发现自己养的蚊子越来越少,有的还死(sǐ)掉了,死掉的蚊子幼虫(yòuchóng)从尾部断开,像是被什么吃掉了一半。她仔细观察,才发现罪魁祸首是另一种蚊子的幼虫,它们比白纹伊蚊(yīwén)的幼虫更大只、更凶猛。
起初,蔡春香(càichūnxiāng)也不知道这些捣乱的是什么蚊子,还想“灭口”。不过,最后她把它们(tāmen)分离开来,直到养成飞蚊后找专家鉴定,才发现是褐尾库蚊——就是喜欢在夜间出没、会吸血的一种(yīzhǒng)“家蚊”。
对大多数人来说,蚊子(wénzi)可是个烦人的家伙。但对蔡春香(càichūnxiāng)来说,蚊子有时候也显得“可爱(kěài)”——看到自己养得“白白胖胖”的蚊子,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。
蚊虫(wénchóng)饲养笼外面罩着蚊帐
幼虫变成蛹后,离羽化成飞蚊(wén)也就一两天。伍思翰和蔡春香得赶紧把它们转移到有水的(de)烧杯中,再把烧杯放进一个(gè)蚊虫饲养笼里,外面罩着特制的蚊帐。用吸管吸蛹是个细活,有时候一吸(yīxī)一个小时,有时候要吸上半天。
这一个个“小逗号”,不久后就会变成(biànchéng)飞蚊,两三百只蚊子就在蚊帐中成长、交配(jiāopèi)、产卵……等到成蚊快产卵时,他们会在蚊帐中再次放入有滤纸的(de)烧杯,雌蚊就会攀附在半湿润的滤纸上产卵。卵慢慢变成幼虫,然后再发育成飞(chéngfēi)蚊,这就是它们孵化出的F1代。
伍思翰说,蚊子的(de)卵生命力很强,白纹伊蚊的卵可以在滤纸上“蛰伏”2个(gè)月(yuè)至3个月,一接触水又能长成幼虫。因此,为了实验的一致性,伍思翰和同事要收集到足够多的卵后,才开始培育。
伍思翰说,养蚊子的时间比较长,有时候要一两个月,但做实验只需要两三天。当成蚊数量(shùliàng)足够多时(duōshí),他们就可以准备做实验了。
蚊子幼虫羽化成蚊后,被(bèi)用来开展抗药性监测实验。
每年需要约(yuē)2500只蚊子
蚊帐里密密麻麻的成蚊,他们得用吸蚊管(wénguǎn)把雌蚊一只(yīzhī)(zhǐ)只吸出来,吹到放有药膜的筒中,一个筒放25至30只,放置一个小时,以便它们全部与药物充分接触。
一个小时后,他们会打开连接两个筒的挡板,用嘴把(bǎ)沾了药物的蚊子吹到另一个没有药膜的筒中。伍思翰说(shuō),吹的力气不能过大,否则(fǒuzé)蚊子会被吹死,但也不能太轻,否则蚊子就无法进入另一个筒中。
这些(zhèxiē)蚊子被吹进没有药膜的筒中后,会在里面待足24小时。工作人员会观察它们的死亡率,这个(zhègè)实验叫蚊虫抗药性监测(jiāncè)实验——通过实验筛选蚊子敏感的药剂,同时寻找蚊子抗药性增强后的备选药剂,找到能更好克制(kèzhì)蚊虫的药剂。
一种药剂要重复5组实验(shíyàn),每组需要近30只雌(cí)蚊。每年他们需要做5至7种成蚊药剂的监测实验,3种幼虫药剂的监测实验,还要有实验对照组。伍思翰说,每年做实验时,需要约(yuē)2500只蚊子。
2018年,厦门在全省率先开展蚊子(wénzi)的抗药性实验。至今,伍思翰(wǔsīhàn)已经做了7年。每年(měinián)五六月,他们都会开展这项实验,每次历时两个多月。他说,他和同事捉回来和培育出来的蚊子,已经有好几万只。
伍思翰(左(zuǒ))已经养了7年蚊子。
伍思翰说,蚊子的(de)抗药性是(shì)不断变化的,比如拟除虫菊酯类(一种杀虫剂),刚开始蚊子的死亡率(sǐwánglǜ)是百分之七八十,现在可能只有5%,所以基本上每两年就要换一次药。
哪些人群更“招蚊(zhāowén)”?
蚊子咬人主要靠“闻(wén)”
孕妇和爱化妆的(de)易被叮咬
常有人问:蚊子是不是偏爱某种血型(xuèxíng),比如O型血?伍思翰说,事实上(shìshíshàng),蚊子咬人不挑血型,目前没有任何医学研究可以证明蚊子有选择血型和鉴别血液(xuèyè)味道的(de)(de)本事。其实蚊子咬人主要是靠“闻”的,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是蚊虫“定位”的核心信号。新陈代谢旺盛的人,如孕妇、运动后的人群,更容易被叮咬。
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刘起勇也在公开报道中表示,蚊子对温度敏感,体温(tǐwēn)较(jiào)高者,如发热(fārè)者更容易被蚊虫察觉。人们身穿深色衣物时,因(yīn)吸热和视觉对比强烈,也更容易被蚊子发现。人体散发的汗液成分,如乳酸、氨、尿酸,以及皮肤微生物群落等,都可能影响蚊子的选择(xuǎnzé)。
蔡春香还说,蚊子对气味敏感,有的人喜欢(xǐhuān)化妆,化妆品里就有各种化学成分,爱化妆的人可能更(gèng)“招蚊子”。
伍思翰(wǔsīhàn)说,白纹伊蚊喜欢户外,一般(yìbān)上午8点到10点和傍晚4点到6点,特别活跃。市民要去户外,可尽量(jǐnliàng)避开这些时段。此外,白纹伊蚊还有一大特点:喜欢追着人咬,如果一次没吃饱,还会找机会继续咬。也许你身上的好几个疙瘩,都是(shì)同一只蚊子的“杰作”。
我们在家里看到的蚊子,与白纹伊蚊不同,它们叫库蚊。翅膀比较大,没什么斑点,体色多呈淡褐色(dànhèsè)。它们最喜爱在夜间活动,全世界都有它们的身影,分支(fēnzhī)达到800多种,位列世界第二大属(dàshǔ)。
家里防蚊,可以点蚊香,使用纱窗、纱门、蚊帐(wénzhàng)等。若要外出,最好穿浅色长衣长裤,喷(pēn)上驱蚊花露水。
雌蚊子咬起人来,一点都不含糊。它们在“进餐”时,会释放(shìfàng)唾液。当蚊子的(de)唾液进入人体后,会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,使局部皮肤血管扩张、通透性增加,就会出现皮肤发红(fāhóng)、局部长包的情况。
伍思翰说(shuō),赶紧用肥皂水、小苏打水等碱性物质清洗,可以中和(hé)蚊虫唾液中的酸性物质,防止患处肿胀起包。
记者:李小庆(lǐxiǎoqìng) 摄影:吴嘉诚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